小饼干也有大市场,盖能饼干实力担当,抢占900亿元饼干市场!
日前在東京新橋PCR(核酸檢驗)中心做檢查的一位大學生說,過年很想回四國德島縣老家,所以來做檢查,如果是呈現陰性反應,比較「有臉返鄉」
餵電影WEi MOViE選擇《1917》,1月30日院線放映2020年一月中旬看了《1917》,難掩亢奮地寫下:「《1917》樹立了戰爭電影的新標竿,縝密佈下前所未見的『A Whole New World』。在台灣,因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協力之下,比起國際災情,台灣尚能維持較為正常生活,藝文娛樂相關的展演活動也在年底逐漸復甦,當然,電影院也持續運作。
王振愷選擇《親愛的房客》,10月23日院線放映《親愛的房客》延續著鄭有傑過往電影中對於社會現實的觀察及批判,也如他本人的性格,整部電影如主角林健一個性一般,擁有內斂、陰鬱、壓抑的氣質,卻又不失其優雅與詩意。這或許是第一部活生生取材自當前台灣社會現象的恐怖片,也是第一部血淋淋剝削當前流行社會議題的「剝削電影」。作品分為上下兩部份,她的鏡頭不滿足於紀錄事件本身的經過,而是意圖經過大段的影像並置,帶領觀眾一同去理解、關注這樣子的民主過程從何而來,又或者更精確一點說,這些位於體制之下的人們該何去何從。這部金馬獎得獎鉅片把「活屍」此最普世的恐怖電影元素,結合台灣的次文化,次人類,次美學,次製作等所有的「次級品」,完成了一場前所未見的視覺奇觀/感官體驗,以及一次恐怖電影市場的大冒險。在導演山姆曼德斯(Sam Mendes)的調度之下、攝影執導羅傑狄金斯(Roger Deakins)的鏡頭之前,以及製作團隊營造出的世界之中,《1917》足具令人驚心動魄的奇觀,卻未將情節犧牲為藉口,敘事依然立體與縝密,頗為珍貴。
我以為這樣的嘗試別具意義,特別在現今漸趨分裂的世界,每個人都想找個強權、同溫層依附,然後離真實的信念越來越遠,因為這樣才符合利益。這一塊,我們還沒準備好。自己的文章能被專業學者注意到,甚至引用到文章中,是莫大的榮耀。
張美惠與《民俗臺灣》編輯群早就認識。高女以「賢妻良母」為女子教育宗旨,畢業後學生多嫁做人婦,進學者實為少數。這一代大學生的知識、語言都被迫中斷。即便「高女」如今看來不過是中學學歷,但在當時,已是女性普遍所能受的最高教育。
〈臺灣的家庭生活〉第一篇刊在第二卷第四號,這期恰好是「女流特輯」,刊登了包括張美惠、黃鳳姿、楊千鶴在內的六篇女性寫作的文章。臺大中文所碩士生,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)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藏品 現在臺大有四成多的女大學生,「女學生」已非大學裡的稀有物種。
」確實,張美惠已經觸碰到了天花板,她「不能進東大帝大」的侷限,也是所有女學生的侷限。1931年,首度有女學生大森政壽考入文政學部。她於同年12月刊出的另一篇文章〈回顧祖母之死〉(祖母の死をめぐって),則以祖母去世為楔子,描寫臺灣喪葬習俗中的哭泣文化。她自臺北第一高女畢業後,進入東京聖心女子學院。
但在張美惠進入帝大之前,還遇到了一點波折。日治時期即便著重女子教育,但高等教育卻是不歡迎女性的。Photo Credit: 藏品/黃得時捐贈,圖/國立臺灣文學館 張美惠於同年12月刊出的另一篇文章〈回顧祖母之死〉(祖母の死をめぐって),則以祖母去世為楔子,描寫臺灣喪葬習俗中的哭泣文化。但在日治時期可不是如此,儘管1920年代後,臺灣出現了多所「高女」,讓女學生可以在小學校畢業之後,接受更好的教育、成為優秀的女性。
張美惠本來也可能像其師長們一樣,成為該領域的重要學者,但這樣的事並沒有發生。張美惠以「南洋史學」志願進入臺北帝大史學科。
張美惠像是原石,未經打磨已經內含光芒,令人不得不注意到她。周婉窈說張美惠「登上了當時不只是殖民地,也包括內地女性知識青年的高峰。
原來,宮崎教授在他發表的論文〈生態支那家族制度と其の族產制〉中,引用了張美惠兩年前以「長谷川美惠」之名,發表在《民俗臺灣》上的文章。帝國的戰況還未延燒至頂點,殖民地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仍有餘裕,舉辦本屆新生歡迎會。Photo Credit: 藏品/黃得時捐贈,圖/國立臺灣文學館 張美惠的〈臺灣的家庭生活〉(臺灣の家庭生活),文章共分三期,自1942年4月開始連續三個月刊出於《民俗臺灣》。張美惠在帝大時正逢戰爭,她的男同學們陸續出征,留下了成績單上的空白,最終可能也沒有回來。」張美惠十分緊張,心臟快速跳動。張美惠的那篇文章題為〈臺灣的家庭生活〉(臺灣の家庭生活),文章共分三期,自1942年4月開始連續三個月刊出於《民俗臺灣》,她在文中描述祖父、祖母的經歷,以及臺灣的房屋樣式。
這是帝國最後的榮光,隔年夏天日本將宣佈戰敗,這批新生將成為帝大最後一批學生,張美惠是當屆新生之一。迎新選在著名的鐵道大飯店。
由於當時還未公佈大學男女共學的制度,大森政壽入學一事引起了輿論的熱議。她自東京聖心女子學院畢業後,金關丈夫建議張美惠就讀自己的母校京都帝國大學,但當時京都帝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都不接受女學生,張美惠因此轉向獲得學士院賞的岩生成一所在的臺北帝國大學。
戰爭結束,「臺北帝大」變成了「臺灣大學」,被中華民國政府接收。當然,還有《民俗臺灣》的靈魂人物金關丈夫。
1931到1944年間,臺北帝大的女性「本科生」僅有九位。張美惠第一次見到宮崎孝治郎,宮崎教授卻突然對她說:「我從以前就知道你了。南洋史學以十六十七世紀海洋史為主要研究方向,要求學生修習荷蘭語、西班牙文,直接閱讀原文文獻。寫出這篇詳細而具批判力的文章時,張美惠僅有十八歲。
但這時,她最重要的研究生涯尚未展開。在她的論文裡,可以看到她直接引用荷蘭文或法文文獻。
張美惠卻不走高女畢業生的傳統路數,她不只到東京進學,還回臺進了臺北帝國大學。從戰爭期間到戰後,有好幾個會讓人「停在那裡」的險關。
可以想見,在充滿男性教授、學生的新生歡迎會上,張美惠會是相當顯眼的存在。但相對,她的入學帝大,也是所有追求學識的日治女性所能抵達的頂點。
她們是學生,也是準知識青年。張美惠並非《民俗臺灣》最年輕的女性作者絕食抗議遭灌食,國內噤聲國外沸騰 《轉角國際》報導,根據張展的辯護律師任全牛、張科科以及戴佩清等人多次探視後的說法,張展在看守所期間以絕食抗議、堅持不認罪,但因此導致身心健康狀況極差,讓外界相當擔憂張展的安危。張展還直言批評官方的抗疫措施不當,認為當局沒有顧及底層人民的權利,掩蓋情況的嚴重性,「沒有有效的治療、醫療物資分配保障、透明的信息、人權的保護,政府現在的防疫措施就是極其錯誤的,」她2月16日在個人推特上寫道。
為什麼中國官員從來沒有感恩民眾是他們的衣食父母?」 《中央社》報導,5月中旬,張展失蹤了。還有法律學者直言「強烈譴責當局對無辜和正直公民的司法迫害」。
律師轉述,對於親友盼她停止絕食,張展聽了直搖頭,並說不會停止絕食。張科科並表示,張展坐輪椅出庭。
眾院外委會強調:「我們會持續支持那些勇敢向權力當局說出實話的人士,也敦促北京尊重言論自由與資訊透明的重要性。」的文章開始迅速傳播。